【“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渭源县探索推行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8-17 】 【选择字号:

为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近年来渭源县探索建立了事业编制“周转池”,研究制定了《事业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试行)》,并着力在“建”字上下功夫、“用”字上谋布局、“管”字上求突破,积极发挥编制在招才引智方面的撬动作用,涵养源头活水,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编制保障。

“建”字上下功夫,着力破解编制资源瓶颈。聚焦我县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人员编制短缺突出问题,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按照“编制总量不变、盘活空闲编制、动态周转使用”的思路,通过从事业单位空编中调剂、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撤并整合事业单位收回等方式,将长期闲置的空编统筹起来,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编制管理实现由“严控”到“统筹”的进一步转变,有效打破部门(单位)间编制壁垒,破解编制资源配置存在的“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资源固化等“老大难”问题。截止目前,渭源县先后有139名编制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管理,并按编制性质、使用范围将“周转池”编制分教育类、卫生类、县直事业类等3个类别管理。

“用”字上谋布局,保障重点领域编制急需。为了保障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重点领域的用编需求,按照“服务大局、保障急需”的原则,在“周转池”编制中专门预留出一部分编制作为满编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和其他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特殊紧缺人才需求。通过“靶向”精准供给激活“沉睡”的编制资源,有效发挥编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引领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经过近四年多时间的持续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已在我县部分县直单位、中小学、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逐步推行,极大地缓解了部分满编事业单位多年无法进人、特别是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难的问题,一定程度改善了因此造成的人员年龄老化以及学历、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管”字上求突破,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按照“单列管理、从严监管”的要求,加强周转编制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周转编制建立了台账管理、动态调整、实时跟踪等多项制度。在周转编制的使用上,编制部门、各用编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都认真落实《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严格落实部门用编申请、主管部门审核、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等一系列制度。在周转编制管理上,坚持编制不突破总量的前提下,按照出台的“周转池”《管理办法》,”将“周转池”编制规模初设为事业编制总量的2%左右,将年自然减员人数的80%作为周转编制数,按照“总量控制、循环使用、人走编收、空编置换”的管理方式,通过灵活收放,持续为事业编制“周转池”注入“源头活水”,确保周转编制“管得住、转得活、用得好”,切实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编办概况